欢迎访问宝鸡宏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网站 今天是:

改革石油贸易体制 “新格局”对民企巨头更有利

随着我国原油进口量大幅增加,对外依赖度已经超过50%,能源安全被数次提及,尽管很早之前就有相关人士建议“拓宽进口渠道、建设石油储备体系、大力发展新能源”,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,石油贸易权限开放问题的暂时搁浅并未消除改革的呼声。

让市场决定石油贸易改革时机

有两方面因素决定了石油贸易改革的时机。
一方面,石油本就属于资金密集型、技术密集型产业,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关联度较高、垄断性较强,世界各国的石油产业都被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所把持,这是不争的事实,天然垄断加行政垄断是该产业的基本特征。大规模将民资引进来非但不会促进市场化改革、激发国资企业的竞争实力,反而可能给行业健康发展埋下诸多祸患。石油行业属性决定了该产业并不适合大规模推进市场化改革。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的改革无异于将“平均分配”的理念运用到石油行业中的国企身上,如此一来最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、竞争效率下降。
另一方面,石油产业涉及国家能源安全,国家层面之所以迟迟不肯放开让民资大规模参与,也主要考虑到这点。如今“三桶油”实力强劲、原油开采难度加大、海外油价波动频繁、汇率改革未及时跟进的情况下,肆意放开让民资参与石油贸易并非“善意之举”,来自行业内外、国内国外的各种风险会将诸多民资“扼杀”在摇篮中。
当下放开呼声之所以如此高涨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对“三桶油”的不满,民众对于油价上涨、服务下降、污染攀升的批评日益增加,民资对“表面开放、实则打压”的举措无可奈何。放开原油、成品油进口权限,要求越强烈越能折射出石油巨头自身效率低下、石油产业问题繁多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,并非引入外部力量来刺激国企、倒逼国企改革,由内而外、由上而下的变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。很显然,引入民资是在转移话题、偷换概念,不应规避国企改革。

当下极力推进石油贸易改革也许适得其反

理论上讲,原油、成品油进口权限放开能够带动民资积极参与,从而提高原油和成品油的供给能力,进而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,让百姓得到真正实惠。其实不然,大量民间资本输往国外必然会促进海外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上涨,恶性竞价、盲目竞标等情况会屡见不鲜。加之民资在谈判议价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太强,往往被外资“忽悠”,损失惨重在所难免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年来民资参与海外资源项目并购很难有所斩获,企业实力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原因。
放开后,“三桶油”则会因为开放进口权而被迫改变经营策略和营销策略,整体效率损失恐更加严重,原有行业竞争格局和生产效率会有所下降,短期内即便是多项措施有效落实,也无法改善产业困境。随着石油储量、产量的日趋减少,石油枯竭日渐逼近,石油行业已经是夕阳产业,开发新能源、可再生能源、清洁能源才是能源行业的重点工作,再度吸引大量民资进入也不能改变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。
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来看,“试点”成为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举措,各行各业、各个阶段只要提到改革都会想到“试点”,试点工作往往是成功者较多、失败者较少,但在推广过程中却呈现出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的局面。无论是大用户直购电制度试点10多年仍无法推广,还是民营加油站长年存在、长年提倡却还未作为主要改革举措落实到位,“试点”着实需要慎之又慎、思量再三。
不过,社会各界对放开原油进口权呼吁已久,小幅放开的可能性非常大,有关部门已经将此工作提上日程,落实细则很快便会出台,部分民营企业有望率先尝鲜。哪家企业率先获批、获批额度多少,尚难揣测,但是,可以肯定的是,开放额度不会太大、获批企业数量不会太多、各种限制会非常多,所谓的大规模开放不太可能出现。

放开门槛后民企仍难以与国企争锋

即便大规模开放,民资在炼油化工环节实力十分薄弱、成品油零售环节更是凡尘可数,储油设施、运输储量等各种基础设备的建设方面实力逊色许多,民资无法大规模承接进口石油带来的利好,政策利好也很难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,也许仅有像广汇能源等实力强悍的民营企业能够从中受益。
如果放在改革开放初期,民营资本能够从市场竞争中历练出来,当时整体实力强劲、各个环节配合到位,石油产业整体效率较高。如今,放开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,没落阶段援引民资不会给产业带来福音。
深化改革意味着效率的提升,但并不一定预示着民资大量进入;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提升产业链条整体效率,而并非一味的增加企业数量。石油产业当前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方向和运作思路还有待商讨,但这并不意味着笔者反对市场化改革,笔者只是希望民资能够将资金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,而石油产业效率的提升通过国企改革便能取得预期效果。
对于民营油气巨头而言,放开原油、成品油进口权限或能从中取得收益,产业链布局更加完整,下游销售环节能够逐渐铺开,而对于普通民营油气企业而言绝非利好消息,巨头实力增强后市场格局恐发生巨大变化,中小企业破产退出的浪潮会再度袭来,资源浪费会愈发严重。其实,我们在改革过程中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:民营企业看重的是公开、公正、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,优胜劣汰、凭实力说话才是民资恪守的信条,放开一点股权、放开一点配额真的算不了什么。而这一要求恐怕短期内无法实现,国企在政策方面的先天优势无法剔除,民营企业又怎么与之正面抗衡?